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我们迎来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为了锻炼学生们的生活劳动技能,促进行为养成教育,增进亲子感情交流,虽然特殊时期,阻隔了师生相见于校园的脚步,但阻挡不了同学们居家学习各种劳动本领。居家生活多姿彩,保定市特殊教育中心开展了“同心抗疫情 饺香暖人心”的线上冬至主题活动。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有关冬至的知识吧!
北京时间12月22日5时48分迎来冬至节气,民间习俗从这一天开始“数九”,标志寒冬到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入冬后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它是天文意义上冬天的开始,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
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之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都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山中的泉水也已暗暗开始流动。
冬至这天吃饺子,是为了纪念谁?
故事还得从医圣张仲景说起。他是南阳涅阳人,著作有《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正值冬季,他看到乡亲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了解完有关冬至的知识,现在让我们看看同学们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包饺子吃饺子的温馨时刻吧!
宅家“抗疫”的同学们与家人一起制作饺子,从拌馅到和面,从擀饺子皮到包饺子,再到煮饺子进行了全程体验。虽然过程中,孩子们的动作略显生疏,但一次次尝试、一次次练习,让每个人都体会到劳动的成就感和自立的满足感。
学生们把喜滋滋的心情包进了饺子里,也把对粮食的珍惜包进了饺子里。看,香喷喷的饺子出锅了,孩子们品尝的全是爱的味道。
启聪部付佳丽和王佳阳同学,录制了冬至手语舞,向不能见面的同学们和老师们送去冬至的问候。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通过本次线上活动,让学生们体验了劳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感受了传承千年的节气风俗,更增进了学生与家人的感情。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希望同学们居家期间,勤洗手、多通风,非必要不外出,让我们一起努力,疫情总会过去,春天终将到来!